陈传夫,1962年5月生,湖北广水人。1979年考入ob体育图书馆学专业,获文学学士、硕士,法学博士学位。1986年留校任教,1993年晋升教授,2022年获聘ob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。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、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、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兼图书馆学科主编等职。获全国性荣誉表彰多项,入选国家人才称号(2009)。
“培养优秀人才,推进理论创新,服务国家需求,是一位教师最大的心愿,也是我工作的不竭动力。”怀着这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陈传夫教授把握学科前沿与学科方向,根植中华文化,奋力推动学科拥抱数字时代;他以立德树人为己任,服务国家重大需求,为理论创新献智慧,为学科繁茂洒汗水。
矢志求真理,探索无止境
陈传夫教授时常殷切地鼓励学生:“要珍惜学习时间,努力做出真正有价值的成果。要尝试解决关键问题,做真正高水平的研究。”这同样也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坚信并坚持的理念。
他先后承担各类重要研究项目30余项,撰著《著作权概论》《高新技术与知识产权》《后TRIPS时代国际版权制度研究》《目录学教程》《信息资源知识产权制度研究》《图书馆学研究进展》等多部著作和研究论集。在《中国图书馆学报》《情报学报》《中国软科学》《光明日报》、C&RL、JOD、LISR等国内外优秀出版物发表论文200余篇,其著作与论文被多个国家的学者广泛引用。他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发展理论、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理论,开辟信息资源知识产权新领域,探索理论构建的制度本体范式,形成了特有的学术风格。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(人文社会科学)等省部级一、二等奖,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奖(科技进步奖)二等奖、首届国家教材建设奖先进个人等奖项。
研究工作主要聚焦于图书馆发展基本理论、数字时代的知识产权以及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理论。在这些领域,他持之以恒,辛勤耕耘。
20世纪80年代他开启探索之旅。网络化带来社会形态新变化,他及时关注公众信息获取的差异状态,发表《社会信息化过程中若干利益冲突研究》等成果,将公共利益理论引入,提出网络环境下维系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平衡原则。2006年,主编《数字时代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论丛》多卷丛书,提出了图书馆融入社区、回归文化与教育价值等理论观点。与匹兹堡大学Ron Larsen教授合作主编《图书馆学情报学:研究与趋势》,被国际上广泛下载。
21世纪以来,全球信息化进一步加快,大数据、社交媒体、商业化信息服务崛起,哈佛大学丹顿馆长说图书馆发展进入“十字路口”。国际上出现理论思潮。如何引导理论,促进理论创新?他提出“转型发展,守正创新”的理论方向,科学回答新时代图书馆发展方向这一重要命题,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实践,为图书馆在数字社会的发展方向提供理论参考。
1986年,中国恢复WTO地位谈判,他敏锐预感到新技术环境下的知识产权问题将变得复杂与紧迫,这是我国过去从未遇到的新问题,并将影响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。他及时编写内部交流资料,发表文章,警示行业重视知识产权问题,并推动这一新领域的研究。出版《著作权概论》《高新技术与知识产权法》《后TRIPS时代国际版权制度研究》《信息资源知识产权制度研究》《图书馆发展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》等著作,提出发展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等观点,推动有关知识产权政策完善,确保我国图书情报事业健康发展。其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。
信息获取的成本与效率关乎公共利益。本世纪初他在国家自科基金资助下,开始这一问题的探索,提出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理论框架,关注信息资源获取效果、效率与成本协调问题。提出了对公共资助的成果信息实行开放存取、提高公共信息的权威性、防止知识产权对公共利益的损害等建议。在《中国软科学》等国内外重要期刊、会议上连续发表成果。所提出的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理论,强调了公众对信息资源获取的价值,揭示了公共获取的一般规律。提出的信息资源公共获取框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,对于构建数字政府、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、数字社会建设,提升信息资源开放与共享,具有较高参考价值。
在科研之路上,他将服务公共需要、人民立场、立足中国大地,作为工作原则与不懈的追求。他从信息制度与社会方面考察,探索制度本体范式,发展了传统的理论体系,强调了文化价值。将社会公共利益理念引入,使理论更具有解释力与实践性。
倾心育桃李,才智献杏坛
陈传夫教授是一位“双肩挑”学者,长期在学院、学校教育管理岗位工作。始终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,在学科建设、人才培养方面倾注大量心血。
“陈老师以身作则、言传身教,给我们树立了榜样,他起到了引领示范和传帮带作用。”青年教师如是说。
他在学科建设上科学谋划、全身投入,带领师生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建设、提升国际合作水平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。他积极推动本学科领域发展合作,促进两岸学术交流与学科共识,推动建立图书情报专业学位制度,促进全国学科协调发展。他与国际组织和同行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关系,先后应邀到美国、法国、英国和新加坡等地进行学术交流。他尊重人才培养规律,凝炼出以问题为中心、面向任务的嵌入式教学方法,推进教学改革,探索出“三融合”教学模式,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,所授课程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。指导的多名博士生获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、全国优博论文提名奖和国家社科基金优秀博士论文资助项目。指导的多名研究生在国内外重要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。
他发扬学院优良的学科建设传统,瞄准国家需求与学科前沿,注重战略规划。提出“以重点学科为龙头,促进学科群协调发展”的建设思路。提倡“开拓创造,务实创业,引领创新”的发展理念,瞄准国际一流,创新建设机制。在一级学科学位授权、国家重点学科、新增学位授权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等重要建设中,挥洒汗水。2009年我校成为国际顶尖信息学院联盟组织iSchools首个发展中国家成员,提高了学科的国际话语权,为学科领跑奠定了基础。
他多次组织全国同行和国际性学科建设研讨会,起草并推动签署系列合作文件,推动学界、行业、两岸交流与合作。组织全国同行科学论证,提出设立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的建议,获国家采纳,目前全国已有70余所高校获得授权,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。
几十年来,无论工作多么繁忙,他都始终坚持给本科生授课,站在研究生培养一线。他注重教学理论与方法创新,承担“三全育人示范岗”项目,主讲的研究方法课获省课程思政精品课称号。凝炼出“嵌入式”教学方法,探索出“三融合”教学模式。对学生既严格要求,又支持他们大胆探索,让学生全面发展。
注重队伍建设,重视老一辈学者的学术引领,加强青年人才培养。通过相关平台锻炼培养青年人才,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。学院形成国家级核心课程教学团队,创新国际合作机制。
在管理工作中,尊重学科发展规律、人才成长规律、教学管理规律。特别强调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、科学精神、国际视野与社会责任感培养。推动教师教学发展、学生担任课程助教、研究学分、优秀研究生延期资助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。
他敬业乐群、诲人不倦,获得学生和海内外学者的一致赞誉。有学生曾言,“最触动我的,是陈老师严谨的研究态度和育人的教育情怀”。
坚守践初心,尽责担使命
“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”,陈传夫教授传承了老一辈学者的优良学术品格,始终坚持科学研究观,认为研究要扎根中国、放眼世界,要“顶天”,更要能落地。
他注重学术研究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、经济社会发展、文化传承创新、国际合作交流。先后有多篇成果被《成果要报》《人民日报》、新华社等参考采纳。研究成果在七部委联合建设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工程项目、南方电网等国家重要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。相关研究成果在政府信息公开、科技创新制度、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立法中得到参考。组织百余名专家,完成数百万字百科条目编纂工作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,积极开展研究,服务抗疫需求。
应邀在华盛顿大学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、巴黎十一大学、英东英吉利大学从事合作研究工作,与多个国际组织建立了良好学术交流关系;曾任国际图联(IFLA)教育委员会委员,推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教育合作。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(UNESCO)信息素养师培训项目(TTT)。担任夏威夷大学东西方中心中美日三国科研论坛“信息获取小组”召集人。应邀到华盛顿大学为北美东亚研究图书馆馆长授课,培养他们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与热爱,指导他们用好中国文献。2019年4月受邀参加中欧合作交流活动,为中欧开放科学合作贡献了武大力量。
陈传夫教授在40余年学术生涯中孜孜以求。他尊古重今,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守护人,也是数字转型的推动者。他为培养更多栋梁之才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、谋求人类命运福祉默默耕耘,笃行务实,砥砺前行。目前,他正在推动开放科学发展,推动科研与交流变革,促进公众对科学成果与文化的数字化获取与共享,促进开放创新生态建设。(原载ob体育社会科学院网站2022年4月2日,内容及图片有增删)